(记者:冯韶君)6月25日下午我校三名大学生记者跟随湖北日报大学生记者团第一次走进强戒所,在国际戒毒日到来前夕开展了一次深刻的禁毒教育之旅。
了解戒毒流程 做好防范工作
走进狮子山强戒所,为了让大学生记者了解真实的戒毒程序,工作人员带领大学生们依次走过生理脱毒区、教育适应区、康复巩固区以及回归执导区。戒毒人员们进入狮子山强戒所的第一天将会进行心理测试以及神经情况评估,此后他们的日常生活便是在这几个指导区中进行的,直至戒断出所。
狮子山强戒所从“规范戒毒、科学戒毒、智慧戒毒、社会戒毒”四个维度出发,在全国统一模式的基础上不断构建新的戒治方法。
在教育矫正中心,大学生们热烈地围观着不同教室内的经颅磁VR、微电流刺激仪、生物反馈仪等科学治疗设备。通过生物反馈仪,测评戒毒人员在观看毒品影像时的真实生理反应,准确判断他们的心理情况;通过VR技术,让戒毒人员在身临其境的环境中开展脱敏训练,提高对毒品的抵抗能力,最终消除焦虑、抑郁、睡眠障碍、幻觉等症状。
在与戒毒人员面对面交流的环节中,戒毒人员现身说法,带领大学生走出误区。“毒瘾发作并不像电视上那样严重,但是会脾气暴躁,易怒,身边这样的人还是要注意一下。”还向大学生提出了忠告,“第一次接触毒品都是跟朋友一起,所以交友圈真的很重要。很多新型的毒品都有着一次成瘾的强大威力,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提高警惕,加强防范。”正所谓“宣传预防多花一块钱,戒毒治疗就少花一万块”。

直击戒毒现场 难忘“特殊一课”
在虎门销烟180周年、第32个国际禁毒日前夕,狮子山强戒所举行了毒品销毁仪式,将近年来从戒毒人员入所安检时收缴的毒品进行集中销毁。火光灼人,毒品湮灭,湖北日报大学生记者团成员和戒毒人员的共同见证了这场“销烟”行动。
此外,强戒所心理矫治中心负责人申静与大学生进行交流,答疑解惑。“吸毒并不简简单单是欲望盖过了理性的问题。我想告诉大家的是,新型毒品会使人的大脑受损,认知和判断能力下降,也就是说,这个时候他们已经丧失了理性,所以说新型毒品要更难进行治疗。”
对于大学生记者来说,“吸毒”“毒瘾”等字眼看似离得很远,我校胡警文同学在听完戒毒人员讲述他们的故事后发现,吸毒人员并不是传统印象中的“坏人”,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民教师、公务员也在其列。这让她感到十分震惊,吸毒不仅仅毁掉了美好人生,还让无数个家庭破碎。

走出狮子山 勿忘戒毒难
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的董某本来拥有美满的家庭,贤惠的妻子,两个可爱的女儿,和稳定的工作。但一次失败的投资让他背上了十几万的债务,面对家人的安慰,他感到更加内疚和自责。为了寻求心理上的解脱,走上了吸毒的道路。
18年在一次扫毒行动中,董某被地方机关抓获送至狮子山强戒所。在这里,董某接受了一系列的治疗,在戒毒民警投入真情的陪伴中,董某的状况逐渐好转。“最难忘的是和申老师一起过生日,最喜欢的是和王队长一起打球。”
董某在打油诗中写道,“洗心革面狮子山,重新做人好儿郎。”董某还向大学生们谈道:“在狮子山学到的,都是我的武器,真正的战斗,是从我迈出狮子山大门开始的。我将以我的坚强意志去和毒品战斗。”
一日吸毒,终身戒毒。走出狮子山戒毒所,不论是戒赌人员还是大学生记者都不应当忘记在戒毒所中感受到的戒毒之艰辛,远离毒品珍爱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