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高教视野 >> 正文

高校图书馆馆长共谋发展之道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17年09月13日 00:00 [来源]: [浏览次数]:

日前,由山西省图书馆、山西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香港大学图书馆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2017年数字出版与数字图书馆融合发展国际研讨会”在山西太原召开,主题为“转型升级、跨界融合、创新发展”,吸引了包括22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内的海内外1200名出版界、图书馆界专家学者参加,并围绕“互联网+大数据环境下的学术出版新业态、新服务”“图书馆资源发现与跨学科知识服务”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

记者获悉,在过去的十年间,我国已向美国、英国、加拿大等43个国家和地区,累计输出数字出版物近21亿册;截至今年上半年,向“一带一路”沿线22个国家输出数字出版物约3.7亿册,包括期刊、图书、工具书、年鉴等,输出对象有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专业图书馆、政府研究机构图书馆等。

同方知网(北京)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明亮认为,在当今大数据、互联网背景下,知识生产、传播与服务能否通过更加深入广泛的合作和业态创新,形成现代知识创新和学习方式的新业态,决定着一个行业、单位和机构,以及每个人获取知识、利用知识和创新知识的总体能力。因此,图书馆将会在创新与学习需求驱动下跨界发展,博物馆和档案馆会转变成为知识的生产传播平台,也是历史文化研究与学习的平台。

“知识只有在流动中才能发挥作用。”清华大学图书馆副馆长窦天芳说,过去我们的知识是固化在一个物理的载体上,不容易将知识释放出来,也就是说知识的流动性是非常差的。但是数字网络的发展为知识流动创造了无限的可能,今天随时发布的一个消息,可以说是“秒回”,因此,促进知识流动应该成为我们面临的共同问题和共同追求。

针对一些大学图书馆忽视了基础建设、盲目创新的现象,武汉大学图书馆馆长王新才坦言:“一个图书馆要进行创新应当量体裁衣,围绕自己所拥有的资源、人才和设备来做事。”他认为,未来图书馆将朝着资源数字化、特色化、空间需求化、服务泛在化、职业创意化、管理智能化等方向发展,我们应当注重从小做起,量体裁衣,在这个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特色。

与会专家一致表示,知识资源的国际化共建共享、跨界融合发展,已成为海内外学术界、出版界、图书情报界的共识,将努力建立新的网络条件下的合作共赢机制,开辟更多的国际化合作渠道,推动科学技术与文化的国际化交流和传播。(本报记者 却咏梅)